(来源:微信公众号“槽边往事”;文/和菜头)
现在的互联网上,大众动不动就是呼吁抵制,呼吁封杀,与此对应的是名人明星动不动就是发声明,发道歉。我认为,这对于互联网世界而言并不是什么好事。
抵制和封杀总是有效的,比早年间没完没了的对掐对拍效率高多了。网上的你来我往不伤彼此分毫,大不了过几天换一件马甲又可以重新来过。但是在线下的抵制和封杀则会带来真实的伤害,而且伤害一旦造成就很难挽回。大概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才会让网友如此上瘾。在游戏里扣动扳机,然后就真有人在面前倒下,比任何VR游戏都刺激。
我想重复一点常识:如果一个网络世界里的各方力量都处于平衡态,那么,哪怕是极少数的一群人,也能找到自己适合的空间。原因是在平衡态下,纵然有抵制和封杀,但是整个网络世界有再平衡的趋势,不至于赶尽杀绝。抵制和封杀作为一种意愿表达,在起到警示作用的同时,也会让各方重新考虑,采取修正或者退让的方式,大家重新达到平衡状态,能够继续共存下去。
但如果一个网络世界里并不存在平衡态,那么所有的抵制和封杀就是一种所谓“提纯”过程。你总是可以用纯度不高,道德有瑕疵为名,抵制和封杀谁;同样,这个进程一旦开始,也总有一天会轮到你自己被人判别为纯度不高。今天你用三观去鉴定一个人,一部作品,那么未来你十年前的一句无心之语也会被拿出来放在放大镜下检视,而且你多半通过不了。随着纯化过程的继续,网络世界是不会有什么再平衡的,它就是一个不断逐出的过程,直到坍缩为止。
这并非是杞人忧天,也不是什么滑坡论证。请列举一下这几年有什么高质量的网络讨论?再请列举一下这几年耍猴一样的所谓“事件反转”,试比较一下两张列表的长度差异。我这么说也并不是要反对网络娱乐化,但现在看下来,如果一切都是个网络娱乐的话,如今的娱乐消费者好像并不满足于做个消费者,而是要做一个娱乐仲裁者。不止如此,他们似乎也不习惯用市场的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实现变化和调整,而是更倾向于利用行政的手段赶尽杀绝。
我觉得按照这个玩法,哪怕曹雪芹、施耐庵都估计活不到一下幕,而吴承恩也已经岌岌可危,罗贯中最终也难逃命运,因为他们的三观都不够纯,他们的作品都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悖德和冒犯之处。求取道德的最大公约数,那么这个数字会小到没有多少空间能容纳多少内容。
当然,我并不希望互联网世界真有坍缩的一天。那样,人们可能就无事可干了。但最近这几年,我越来越感到上网不会让人心情愉悦,总是有层出不穷的乱七八糟事件,裹挟着一堆莫名其妙喊打喊杀的网民,看了觉得心烦意乱,头晕脑胀。而且,看起来他们本身也不快乐,更像是一种无法言喻的亢奋,带着类似等邻居家房子起火的快意,因为那意味着某种“赢了”。我还是坚持认为,互联网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这样的玩法到最后不会有任何赢家。
最后,我还是忍不住想要做一点对比,虽然这样会让很多人觉得反感,认为是老年人的怀旧。在过去的互联网世界,那时候的网民数量和今天完全不成比例,平均学历也和今天完全颠倒过来。但是这样的一群人不大懂礼貌,在BBS开贴讨论问题,往往用“你个傻逼”开头,后面用数千字从哈贝马斯引用到哈耶克,论证为什么对方是个傻逼。如今的网友就要礼貌很多,根本不会说这些粗口,只是翻你的历史发言,然后默默点了举报。整体上看,更像是个吃鸡游戏,圈子越缩越小,圈里的人也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