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微信公众号“浪潮工作室;文/吴晓寒)

南方人和北方人对冬天感受的差异,排名第一的是“下雪”。大学里每次下雪的时候,都是南方人在看雪,北方人在看南方人。而在南北方人感受的差异中,能够和“下雪”并列第一的,就是“暖气”。每个在冬季斗胆踏足秦岭淮河以南的北方人,都深有感受——南方怎么会这么冷冷冷冷冷啊?

没错,很少下雪的南方,却也的的确确是一片苦寒之地。

苦,苦在无福享受集中供暖;寒,寒在湿冷能够穿透层层冬衣,直击南方人的心。

南方的冷是魔法攻击

每年冬天,没暖气的南方人面对有暖气的北方人,想必是深刻领会了“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南方人苦难的冬天,从早上睁开眼开始。一夜辗转后,鼻子不小心从被子里露了出来,活生生被“我鼻子没知觉了”的“冻感”惊醒。赖在被窝,还是起床出门?这一经典难题,就是南方版的“生存,还是毁灭”。

好不容易挣扎下床,意味着潮湿的拖鞋、刺骨的寒气、一边换衣服一边哆嗦的战战兢兢。幸而还有最后一条活路——把衣服拖到床上,人窝在被子里换衣服,借着被子里的余温续命。

南方冬天的恐怖,不仅是因为室内没有暖气。走出门外,南方冬天的寒冷同样让北方人折服。

走路仪态是不可能有的,夹杂着重重水汽的风劈头盖脸,叫人忍不住缩起脖子、夹紧双肩、弓着背、低着头,追风少年变成了避风少年。穿得再多的人,也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在裸奔,穿着再厚的雪地靴,脚也神秘地冻到没知觉。即使躲进室内,也逃不开南方冬日的魔爪。

在南方上过的学的人都知道,到了冬天,上课都成了一个极为艰巨的挑战。寒意不断从墙缝往教室里窜,而你,身体蜷缩,一手藏在袖子里,另一只写字的手被迫暴露在外,只好戴着手套,尽量少记笔记。课间必须争分夺秒跑去接热水,为的是能捧着杯子当作暖手宝。写上几个字,就要拿出水杯温暖一下僵硬的双手。

冬天从外面回到家里,是北方人一天最放松的时刻,却是南方人受苦的开始。

没有暖气也没有电热器的房间里,羽绒服是南方人的室内标配。但是羽绒服再厚也没法拯救冻得发麻的手脚,于是用热水泡脚,就成了南方人的基础的御寒操作。

辛苦了一天,钻进被窝就能得到幸福了吗?不——如果没有电热毯,至少要半个小时才能让脚加热到舒适的温度。睡前如果不把被窝拉高盖过鼻子,吸入的室内寒冷空气包你一夜难眠。

比起靠求生欲发热的南方人,用“温室里的花朵”来形容暖气房里惬意舒适的北方人,就不再是一句比喻,而是一声现实主义的悲嚎。

即便是面对冰天雪地也不露怯色的北方人,来到南方后,也常有感叹:天气预报是假的吗?温度连零下都没有,怎么感觉比北方还冷?

别说来自北方的狼,在南方冻成狗。说一个真实的新闻,在成都的冬天,动物园里的企鹅是需要烤暖气的。

同样的温度,南方会更冷

南方人,明明最低气温还有零上十度,却发现自己已经离不开秋裤。这是因为,天气预报里的温度,和体感温度是不一样的。

根据中国气象局的信息,按世界气象组织的统一国际标准,天气预报所报的气温,是室外环境下,距离地面1.5米四面通风的百叶箱里的温度。该标准对百叶箱的设置地点、周围环境做出了严格的规定。比如需设置在草坪上,周围要较为开阔,没有高大建筑、树木等阻挡风或阳光。正由于气温的测算有严格的标准,所以它无法代表同一地区各个具体地点的温度。同一座城市里,百叶箱和水泥路、柏油路上的温度就不一样。

我们平常说的冷不冷,谈论的是体感温度。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如果用来形容南北方冬季体感温度,倒是很恰当。

气象学家汤姆·桑德斯解释了这两种温度之间的差异:实际温度只是(用于测量的百叶箱附近的)环境温度,而体感温度则是考虑到另两种关键因素,相对湿度和风力。

相对湿度是空气中实际的水蒸气含量和同等条件空气容纳水蒸气含量上限的比值。人们感觉气温潮湿时,说的就是相对湿度。它是个“两头不讨好”的东西,造就了南方的冬冷夏热。在夏天,潮湿的空气条件下汗液蒸发慢,人体散热变慢,害得南方朋友们叫苦不迭,可到了冬天,它们又会让人冷得透骨。

中国南北方冬季的相对湿度到底相差多少呢?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以2017年12月为例,北方代表性城市相对湿度最低的北京只有37%,而位居东三省的沈阳仅仅51%而已。而南方主要城市的相对湿度,基本没有60%以下的:上海、南京、杭州、长沙、南宁都在65%上下,网红宜居城市成都则直接冲到了80%。

南北方显著的相对湿度差异,也就带来了不同属性的冷。北方的干燥空气的导热性能是很低的,但南方空气中含有大量水分,人体的热量会被不断传导到周边的空气中。另外,空气中的水汽在遇到低温时,会在人们衣服的纤维上结露。棉纤维一旦被打湿,导热性能会显著提高,从而降低衣服的保暖功能。这就是南方人穿多少层衣服都感觉冻得慌的原因。

南方人的悲剧宿命:越冷越湿,越湿越冷,这是一个循环。温度越低,空气中能容纳的最大水蒸气质量就越少,也就是说,在空气中含有同样多的水蒸气时,温度越低,你就越容易觉得潮。想要解决这烦人的“湿”,就得解决“冷”。南方人对暖气的热烈呼声完全合情合理,提高室内温度,才可能降低“湿”,最后拯救南方人于“冷”。

南方的室内是冰窖

走在南方冬天的街上,你可能觉得自己还能行,甚至还有一种天气不错的错觉。但是回到屋里,冰凉的现实会给你一个教训。没有了暖气的加持,南方的室内简直就是冰窖。

一项对5000户南方家庭的调查发现,半数家庭只能靠空调来对抗冬天的寒冷,但遗憾的是,用户对这类空调的制暖效果认可度并不够高。被认为供暖能力最强劲的中央空调,在南方地区是一种奢侈的享受,仅在5.3%的家庭中落了户。

常被人忽视的是,没有暖气不仅让南方屋里变冷,还会让房子受到冷气的内外夹攻。南方的冬天室内如果不采暖,窗户和外墙的内侧太冷,水分子就会在这些表面凝结起来。就和人身上的衣服一个原理,结露后的建筑就像南方人潮湿的衣服,导热性能变强,保温性能也就变差了。

遗憾的是,提高室内温度,在南方不是靠供暖就能解决的。哪怕是能够承担增设暖气的费用,南方同胞们也很难享受到和北方室内并肩的暖。这是因为,南方房屋在最初的设计上,保暖性能就已经输给了北方。

这得从国内的《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说起。

建筑热工设计原则中,中国被分成了五个区域:严寒、寒冷、夏热冬冷、夏热冬暖、温和地区。前两个地区在进行建筑设绒设计时,以冬季保温要求为主;而到了夏热冬冷和温和地区,保温要求就限定到了“部分地区”,程度变成了“适当兼顾”。更别提有些地区被划成了夏热冬暖地区,建房一般情况下都不考虑冬季保温设计。至于体感温度,也就是人们真实感受到的冷热程度,就更不是参考因素。

总体而言,区分严寒、寒冷两地区和其他地区冬季保温要求的线,和区分是否集中供暖的秦岭淮河线,非常相近。所以论室内温度,南方从一开始就输了。广大南方地区的建筑设计,主要功能就不是为了保温的,甚至是为了散热服务。

就拿最简单的玻璃窗来说,北方多见双层玻璃窗,而南方则是单层。有研究者通过计算,发现比起单层玻璃窗,双层玻璃窗的热量损失要少至少97%。这是因为双层玻璃窗之间是空气或隔热性更好的惰性气体,气体在两扇玻璃之间流动性差,因此能够减少对流引起的热量损失,起到保温效果。

南方的墙体也比北方更薄,常见的墙体厚度为240mm,也就是一块标准砖的厚度,而在北方则一般厚达370mm。更惨的是,根据江亿院士的采访资料,南方的建筑窗子薄、墙体薄、散热快也就算了,气密性还不好,容易漏风,对室内保温非常不利。

所以说,在南方,冬天的寒意才是真真正正逃无可逃。